近年来,我们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增有减、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管理上下功夫,从创新上求突破,盘活存量,优化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新要求下编制管理的新模式,使有限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太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编制保障。
现状分析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位于宝鸡市东南部,县域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下辖7镇44个行政村,总人口5.18万。全县共有事业单位160个,事业编制总量1791名。由于我县编制总额有限,各行业普遍编制紧缺,可供调剂使用余量不足,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事业日益发展,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逐步呈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刚性需求与编制局限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农业、水利、规划等领域尤为明显,不同程度对事业的发展和服务效能提升产生了影响。
2019年,省委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工作回头看反馈问题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县中小学普遍缺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令县委编办、教体局配合对全县教师队伍结构开展调研摸排。经调查,我县现有教师编制460名,其中体音美专兼职教师共58人,占总编制12.6%,体音美专业教师缺额15名;同时,还发现基层学校由于编制已经满员,但缺少思政等其他学科教师,且个别教师身兼数科,无法做到专业施教。对医疗卫生系统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55人,其中:副高职称13人,中级职称41人,初级职称10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县医疗机构在编人数的25%;且县级公立医院及各镇卫生院普遍缺乏影像、检验、临床及公共卫生等专业的人才。排查结果显示,我县教师队伍、医技人员队伍中普遍缺乏高级职称、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由于我县地处偏远艰苦山区,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如何引才留才、用好人才、解决满编状态下专业人才结构性缺额成为我们编制部门思考和解决的一道难题。
主要做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指出,坚持从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编制管理、职称评审、人才招录和柔性流动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中央《意见》出台,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政策依据。2019年7月太白县被省委编办确定为全省“改进编制管理方式”试点县,这对我们专业人才结构性缺额问题创造了难得机遇。为了解决我县编制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以全省编制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编制管理方式,盘活存量、深度挖潜,全面激发编制资源活力。
制定试点方案,实现顶层设计。按照省委编办关于开展“改进编制管理方式”的精神,根据《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要求,结合县情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科学制定《太白县“改进编制管理方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等进行明确,完成试点顶层设计,并确定了教育、卫生、科技三大领域改革方向和原则,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编制保障,着力解决事业单位运行中出现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断层等突出问题,使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效缓解我县改革发展与编制资源供需矛盾。
建立编制周转池,实现创新管理。结合2019年党政群机构改革,将编制瘦身与健身结合起来,通过机构整合、编制压缩等方式精简事业编制24名,全部用于编制周转池建设。同时将省委编办为我县建设编制周转池专项增加的26名事业编制,全部投入到扩充编制周转池建设中。于2019年底建成我县编制周转池,目前共有50名周转编制。制定《关于设立科技教育卫生机构人才编制周转池的意见》,明确周转编制的使用范围、申请程序及管理办法。各部门根据所属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实际需要,向县委编办申报使用周转编制计划,编办根据用人单位近年来专技人才实际到位情况,综合考虑控编减编要求、财政供养能力、自然减员等因素,提出意见,提交编委会审定。为避免再次出现传统编制管理“一核定终身”、编制资源固化问题,规定以3年为期进行周转。对周转池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申请、动态流转、循环使用、人走编收、空编置换”的管理方式,建立管理台帐,落实规范化管理制度,从严从实管控。
制定配套政策,实现部门联运。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印发了《太白县引进人才管理和考评奖惩实施意见》《太白县引进人才资金福利保障意见》;卫健、教育部门分别制定了《太白县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人才“县管镇用”实施办法》《太白县教育系统引进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办法》等辅助配套政策,从引进人才考评、待遇及管理等方面做出安排,为我县编制管理方式试点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组织、人社、财政、编制等相关部门建立周转编制管理联运机制,保障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财政保障、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衔接。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县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创出了新路。
成效与经验
编制周转池制度突出跨界思维模式、全新思路举措,盘活现有存量,活化管理方式,深度挖潜,灵活机制,推进编制资源统筹使用,激发编制资源活力,使编制管理实现从“僵化”到“活化”、从“传统管控”到“主动保障”转变,切实做到“管好用活”、服务发展的目标。
今年,通过事业单位招录方式,计划为教育系统招录体音美专业教师22名,用以解决基层学校体音美教师短缺的问题,其中12名招录名额使用周转编制。通过事业单位招录、定向招聘、订单培养等方式,计划为我县公立医院及各镇卫生院招录20名医技人员,使用周转编制7名。已按要求报送招录计划,正待招录结果。这些招录计划落实到位后,将有效缓解我县教育、卫生系统人才短缺的实际困难。县委编办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服务县域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在编制限额内,探索编制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管好用活,真正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2020年,我们正在探索将“编制周转池”做法推广至县镇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少的事业单位,着眼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将编制资源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科技文化、安全生产、扶贫民生方面倾斜,聚力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方法,全力推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为加速高质量发展贡献编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