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在省编办的关怀指导和市委、市政府、市编委的领导下,宝鸡市编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坚持‘两学一做’、突出三大改革、强化两项管理、搞好五个创新”的工作思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自2010年市编办单设以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多次被评为全省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市级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食品安全、退役士兵安置等工作先进单位。
一、坚持“两学一做”,确保政治上靠得住
作为党的执政资源的配置部门,政治上忠诚是最基本的要求。宝鸡市编办始终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引领工作,在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建立“五四三”工作机制,以学带做、以学促做,通过学习教育,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工作实践。坚持领导带头。办领导班子坚持实行重要事项决策民主讨论,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智慧和集体领导作用,领导班子团结,民主气氛浓厚,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用。坚持廉洁自律。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廉政准则》等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教育和监督,有效防范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的发生。几年来,宝鸡市编办无一违纪违规。坚持制度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28项规章制度,涵盖了机构编制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了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坚持素质提升。针对近年改革任务重、系统新进人员多等实际,组织全市机构编制系统130余名干部全员培训,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打造了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机构编制干部队伍。
二、突出“三大改革”,助推经济增活力
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宝鸡市编办始终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市县党政群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三大改革为牵引,努力优化机构和编制资源配置,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全面推动市县党政群机构改革,政府大部门体制逐步形成。严格按照中省改革要求,结合宝鸡实际,科学谋划,稳妥实施,改革后,市政府设置工作部门32个,各县区政府严格按照省市机构限额要求设置工作部门,行政编制核减10%以上,内设科室精减7%以上。通过改革,政府机构设置更加优化,职能设置更加科学,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初见成效。市县两级通过清理调整,均超额完成了行政审批事项2015年底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标任务,在省内率先出台市级部门“五单一图”的基础上,组织市级部门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并指导各县区按期完成了“五单一图”的编制和公布工作。市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在省上审核通过率名列全省各地市第一,中省市多家媒体对宝鸡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通过改革,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创业条件,为创业创新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今年上半年,宝鸡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1.4个百分点,位居关中五市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增长13.6%和22.8%,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新增市场主体4.9万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三是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打造公共服务新格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改革精神,依据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方案和分类目录,按程序要求圆满完成了全市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任务,并完成了7个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在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市事业单位深入调研分析,出台了事业单位调整整合、转企改制、规范名称和调整职责的意见,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通过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服务供给水平。
三、强化“两项管理”,守住红线不逾矩
宝鸡市把“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作为机构编制的“红线”,强化底线意识。一是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始终坚持“编制就是法规”的理念,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增减平衡、分级负责”原则,严格贯彻“五个一律不”和人员编制“三条线”管理要求,严格控制总量、严格审核审批、坚持增减平衡、加快实名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和发挥编制资源的效用,在完成机关编制压缩10%的基础上,确定了事业编制压缩20%的工作目标,确保全市机构编制在2012年底的基数上,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为确保这一目标实现,扎实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管理系统的对接,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全市行政事业编制和实有人员变化情况,促进机构编制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截止2015年底,全市行政编制空编868名,事业编制空编8763名,均控制在2012年底基数以内。二是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控制事业机构膨胀,在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年度检验工作,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根据中、省改革精神,从2015年开始,将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制度由年检改为年度报告网上公示制度,将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登记由验资登记制改为确认登记制,市县应年度报告法人事业单位,全部完成上传年度报告、审查、网上公示、换发证书等工作,全市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全面实行。对年检不合格的,职能萎缩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美术广告公司、市政府第二招待所(怡和酒店)等13个市级事业单位采取撤、并、转、改等方式进行调整,有效控制了机构增长。
四、抓好“五个创新”,打造工作新亮点
抓创新、造亮点,一直是宝鸡机构编制工作的内生动力,近几年,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一是积极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改革精神,精心培育蔡家坡省级重点示范镇,通过5年的努力,该镇已顺利挤进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为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了经验。二是认真抓好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市涉及改革的9个镇开展以扩权强镇、理顺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科学制定方案,准确把握区域特色,创新机制体制,努力培育发展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示范镇。目前,各改革镇已按新体制运行。通过改革,各示范镇已累计完成投资近64亿元,新增城镇人口4万人,文化旅游名镇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镇区和街区面貌焕然一新,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为全市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三是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以市人民医院和市口腔医院为试点,制定实施意见,推行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召开了理事(监事)会成立大会,试点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正式运行。抓好市本级的同时,指导县区结合实际,深入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已确定试点单位13家,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行。宝鸡市公立医院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简政放权与公益事业治理体系改革”国际高层研讨会上,宝鸡市公立医院改革及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四是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县区工业园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调研,提出了县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意见,明确了工业园区职能定位,厘清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关系,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激发了工业园区发展活力。五是探索教育资源配置办法。在全面分析教育资源供需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过认真调研,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区缩减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办法。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减教育编制7000名左右,为加强城镇中小学编制力量和充实公办幼儿园编制创造了条件,也为今后保障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编制需求开辟了空间。(宝鸡市编办综合科 陈 龙 0917-3260182)